接受捐赠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1、行政单位接受捐赠的账务处理应分别通过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进行核算,具体做法如下:财务会计处理: 接受捐赠的货币资金: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贷:捐赠收入。 接受捐赠的存货、固定资产等非现金资产:会计分录:借:库存物品/固定资产等;贷:银行存款等,捐赠收入。
2、接收捐赠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确定入账价值:捐赠方提供有关凭证:按凭证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捐赠方未提供有关凭证:按照规定的顺序确定其入账价值。
3、接受捐赠的会计处理步骤如下:确认捐赠收入:当企业收到捐赠的资产时,应首先将其确认为捐赠收入,并记入会计账簿中的收入账户。对于现金捐赠,直接记入银行存款或现金账户。对于物资捐赠,按照物资的价值进行估价后,记入相应的资产账户。记录捐赠资产的价值:准确记录捐赠资产的价值是确保会计信息准确性的关键。
接受捐赠的会计分录怎么
接受捐赠的会计分录处理如下:接受货币性资产捐赠 股东捐赠:借:银行存款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注意:建议与捐赠方签订协议,视同***,计入实收资本,以合理避税。
接受货币资金捐赠: 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库存现金;贷:营业外收入—捐赠利得。 接受非货币资金捐赠: 一般情况:以公允价值入账,借: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贷:营业外收入—捐赠利得。 特殊情况:转入清理:借: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贷:固定资产。
现金捐赠:对于现金捐赠,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贷:捐赠收入”。实物捐赠:对于实物捐赠,根据捐赠物品的性质,会计分录可能为“借:固定资产(或库存物资等);贷:捐赠收入”。 入账 将编制好的会计分录录入学校的财务会计系统,确保捐赠收入得到准确记录。
行政事业单位接受捐赠规定
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可以接受捐赠,但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是主要接受捐赠的对象。 行政机关在接受捐赠时,不得将本单位作为受益对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九条,捐赠人可以选择符合捐赠意愿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进行捐赠。捐赠的财产应该是捐赠人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
法律分析: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都可以接受捐赠,但是需要满足一定条件,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才可以接受捐赠,行政机关接受捐赠时,不得以本单位为受益对象。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九条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选择符合其捐赠意愿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进行捐赠。
行政事业单位接受捐赠规定包括:公益性非盈利是指从事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使社会公众受益则是“公益事业”的本质特征。
行政单位接受的捐赠物资出入库如何账务处理?
行政单位在收到捐赠物资时,应当进行入库处理。
同时,如果捐赠的物资需要入库管理,还应进行相应的库存管理账务处理。税务处理:对于公益性捐赠,税法上通常要求确认视同销售收入及视同销售成本,并据此调整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发生的直接捐赠支出,一般不能税前扣除。公益性捐赠应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县级以上人民***及其部门进行,才能享受税前扣除的优惠。
因此核算上不作销售处理,按成本结转。如果是捐出企业的固定资产,要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按照捐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发生的清理费用,相关税费等,将其余额转入“营业外支出“借方.捐出资产有计提折旧,减值准备的,还要同时结转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捐赠物资出去的账务处理借:营业外支出贷: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营业外支出怎么理解?营业外支出是指除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支出等以外的各项非营业性支出,包括但不仅限于罚款支出,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
医院接受捐赠物品的入账方式如下:确定捐赠物品的成本:医院在接受捐赠物品时,需要确定这些物品的成本。这通常是通过比照同类或类似物资的市场价格或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来确定的。进行会计处理:捐赠物品验收入库后,医院应按照确定的成本进行会计处理。
接受原材料捐赠做:借:原材料 100000 借:应交增值税(进项税)17000 贷:营业外收入 117000;支付材料运杂费:借:原材料 3000 贷:银行存款/现金 3000;---运杂费计入原材料成本,如果原材料进入生产成本,并完工销售,会增大产品销售成本,从而减少企业利润总额。
接受股东捐赠的会计分录
接受股东捐赠现金的会计分录如下:借:银行存款此科目用于记录企业收到的现金捐赠,即股东捐赠的现金款项被存入企业的银行账户中。贷:营业外收入现金捐赠此科目用于记录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影响的利得,其中“现金捐赠”是营业外收入的一种具体形式,用于明确标识该笔收入为股东捐赠的现金。
企业接受控股股东捐赠的会计分录如下:接受货币性捐赠:借:银行存款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接受非货币性捐赠且取得对应发票:借:固定资产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重点内容: 资本公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接受捐赠、股本溢价以及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等原因所形成的***。
接受股东捐赠: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接受货币资金捐赠: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贷“营业外收入——捐赠利得”。接受非货币资金捐赠:会计分录为借相关资产科目,贷“递延税款”和“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接受捐赠的会计分录处理如下:接受货币性资产捐赠 股东捐赠:借:银行存款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注意:建议与捐赠方签订协议,视同***,计入实收资本,以合理避税。
接受捐赠的会计分录是什么?
1、接受货币资金捐赠: 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库存现金;贷:营业外收入—捐赠利得。 接受非货币资金捐赠: 一般情况:以公允价值入账,借: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贷:营业外收入—捐赠利得。 特殊情况:转入清理:借: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贷:固定资产。
2、接受捐赠时的会计分录:当民间非营利组织接受捐赠时,应按照应确认的金额进行会计处理。借: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长期股权***/持有至到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贷:捐赠收入——限定性收入、捐赠收入——非限定性收入。
3、财务会计处理: 接受捐赠的货币资金: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贷:捐赠收入。 接受捐赠的存货、固定资产等非现金资产:会计分录:借:库存物品/固定资产等;贷:银行存款等,捐赠收入。
4、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库存现金贷:营业外收入—捐赠利得如果接受的是非货币资金:会计分录:借:库存商品/固定资产/原材料/无形资产贷:营业外收入—捐赠利得说明: 营业外收入:是企业财务成果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与企业日常营业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如捐赠利得等。